学习书法一定要临摹的像吗?
赵孟頫临《兰亭》惟妙惟肖,米芾却“集古字”自出新意;董其昌说“妙在能合,神在能离”。可见“像”与“不像”,自古便是书家绕不开的话题。
对于初学者,临摹求“像”是一条必经之路。笔法之起止、转折之顿挫、结字之疏密,皆须以酷似原帖为鹄的,借此建立肌肉记忆,矫正信笔涂鸦之病。此时之“像”,是规矩,是门槛,是“入帖”。
然而若终身役役于“像”,便易沦为“书奴”。点画虽肖,神采全无;结构虽准,气韵不贯。更严重者,将自我性情一并磨灭,只剩古人影子。故当基本功既成,须及时转向“不像”。此“不像”非荒率,而是遗貌取神——或夸张其疏密,或化用其笔势,使古法为我所用,而非我为古法所役。此即“出帖”。
“像”与“不像”之间,有一条看不见的分水岭:从“手追”到“心会”。手追阶段,眼到、手到,务求毫厘不爽;心会阶段,眼忘、手忘,唯留节奏与气息。王铎临二王,线条翻腾如龙;傅山临颜柳,结体欹侧似舞,皆已跨过此岭,故似而不似,不似而似。
因此,书法学习并非一条直线,而是螺旋:先以“像”筑基,后以“不像”生发,再于更高层面回归“似”,往复升华。若问“一定要临摹得像吗?”答曰:初学不可不似,成家不可太似;先合后离,终得鱼忘筌,方是学书大道。